讀書|“感”到書法之美——漢字筆墨構建的詩意世界
分類: 最新資訊
減肥詞典
編輯 : 大寶
發布 : 10-23
閱讀 :233
《中國書法十五講》方建勛 著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本書是北京大學書法公開課“書法審美與實踐”的講稿整理。這十五講內容,既觸及書法基礎的筆法、結字與章法布局等技法層面,也探討書法的風格、神采與氣韻等審美層面,同時還揭示了書法學習必經的臨帖、創作之方法與途徑。作者以親身、獨得的經驗和體悟,給出了修習、欣賞書法的秘鑰。全書保留了講稿的現場感、親和力,行文生動活潑,例證豐富精彩,以超千幅高清圖,抉發幽微,盡顯書法之妙。每講后附有課程視頻,視頻以“北大書法公開課”之名流傳全網,書后附有古代碑帖臨寫示范視頻。如此,一編在手,可賞、可讀、可學、可寫,成為懂書法之人。>>內文選讀:引言(節選)沒有漢字即沒有中國書法。漢字如何起源?有何特點?漢字書寫怎么會成為一門高級的藝術?第一講緒論即回答這些問題。在書法的世界里,漢字有篆、隸、楷、行、草五體呈現形態,它們是書法創作的“素材庫”。五體的演變過程是怎樣的?五體各有什么美感?這構成了第二講。漢字的創造,五體的演變,離不開日常生活的應用,所以書法作品總不離“內容”。“書寫內容”都有些什么呢?這便是第三講的主題。這三講,是理解書法的基礎知識。從第四講開始,進入書法藝術的核心問題。點畫、結構與章法是書法藝術的“三要素”。我們練書法,所說的“書內功”的著力點也在這里。在第四、五、六講中,我用了大量的細節圖例,甚至學生的習作,來解析點畫、結構、章法的美感、法則、原理及其與審美觀念的關系。“看”書法,中國人還持有一種獨特態度,即視書法如生命。從生命的角度看書法,最具代表性者如蘇軾所說:“書必有神、氣、骨、肉、血,五者闕一,不為成書也。”點畫、結構與章法因而不只是文字符號層面的一種視覺形式,更是生理與精神層面皆具足完備的鮮活生命征象。第七、八兩講意在揭秘書法里的神、氣、骨、肉、血。你肯定聽說過“字如其人”“見字如面”,這背后意味著書法是書寫者這個“人”的表達。作為“人的表達”,最直接的一點是書寫者的個性和情感。因此,在第九講里,我們試圖解答:情性與書跡存在著怎樣的聯系?情緒—書跡的變化是否能在書法作品中得到印證?表達情性,需要手中的筆。越是高明的書法家,筆法越是精湛和獨特。筆法幾乎是中國書法的“不傳之秘”。筆法的奧秘在哪兒?第十講“筆法”,意在梳理筆法的歷史發展脈絡和基本原理。有些讀者可能會想,筆法為什么不在一開始就講,而放到這里才講?因為在我看來,筆法實在是太精細微妙了,一上來就講筆法,對非書法專業的學生而言,難度太大,唯有課程過半后再來“看”筆法,才能“看”出一些門道。因為筆法不是靜態的,靜態的是書寫過后的結果——點畫。點畫是結果,筆法是過程,它是動態的。一次書寫,即是毛筆的筆鋒在紙上作各種運動的一個過程。書法的書寫,就如一場舞蹈,唐代人甚至以現場“觀看”張旭、懷素這樣的大草書家揮毫為美事。書寫過程本身,是心與手并用的活動過程,寫到痛快處,更是“心手雙暢”!今天我們喜歡練字,也是由于“書寫過程”本身的“魔力”。第十一講主要就著眼于“書寫過程”。隨后的第十二、十三講,是從實踐方面談談書法的學習。書法的學習,不外乎“臨帖”與“創作”。“臨帖”這一講,主要是談臨帖的基本原理。臨帖是對范本的復制嗎?臨帖有多大程度的自由?臨帖與創作之間是怎樣的關系?這些問題曾經困擾我多年,我心中逐漸明朗了,希望所分享的對想學書法的讀者有所幫助。有的讀者可能還想知道一個具體的范本字帖怎么臨。考慮到這一點,在本書的最后,附錄了“古代碑帖選臨”。篆、隸、楷、行、草,五體都有,我選了一些范本并拍攝了臨帖視頻。當然,臨帖的方法有多種,我的這些臨習,也只是出于我個人對范本的理解,僅供參考。在“創作”這一講,依據我的教學經驗,講到了一個初學書法者可以嘗試的創作法,以及漸入佳境后或許可以踐行一輩子的創作法。真正意義上的創作,同時也是一種創新。極為注重法則和傳承的書法藝術怎么去創新呢?答案要從歷史中找。一部書法史,既是傳承史,也是創新史。歷代書家的風格演繹與創新的背后,隱含了一些共通性規律,相信這些規律可以啟發今天的我們。對于中國書法家來說,創新與個性并非最高的審美追求。最高的追求是什么?是書法的意境與境界,在追求理想境界的過程中自然流露自家性情,從而形成自家風格。第十四講“意境與境界”,意在探尋書法意境的美感特質以及書法最高的理想境界。我們常說書法可以“修心養性”,原因也在于此,因為修習書法,一方面是沉浸于筆墨佳好,另一方面是心境層面永遠向上攀升,努力企及天真自在的境界。最后一講,是“時代審美與個體選擇”,通過書法發展史上的幾個“點”來了解書法的時代特點以及在時代潮流的推動下,個體在這個潮流中如何做出抉擇和應對,既是從歷史看審美,當然又不乏當下的意義。這十五講,希望學生在感、知、行這三方面均有所獲。這也是我講書法課時倡導的:審美(感)、歷史(知)與技法(行),三者要齊頭并進。在這三者中,我最注重的是“感”,我希望我的學生們能真正“感”到書法的美。唯有“感”才能入心,才能真正喜歡“看”書法或者“寫”書法。學生們課業都很忙,但也需要在燕園緊張的學習生活中,給自己留點“空白”稍作松弛。這個課堂,意在幫助大家“感”到書法之美——漢字筆墨構建的一個詩意世界。 作者:方建勛 編輯:袁琭璐責任編輯:朱自奮